一般人會認為:飛機客艙應是飛機上最簡單的部分,安排上足夠的座椅不就行了嗎。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客機是為旅客服務的。旅客對某架飛機印象的好壞,很大一部分是從客艙得來的。旅客不滿意的話,這種飛機的銷路就不好。因此飛機制造廠與航空公司都在飛機的客艙上下了很大功夫。
旅客進入客艙后,主要的活動都在座椅上進行,因此必然對座椅有一定的要求。座椅首先是應該安全堅固的,其次要讓旅客坐著舒服。飛機在加速時,旅客會被慣性向后壓,座椅會承受向后的壓力;而在飛機因故緊急減速時,座椅又會受到向前的作用力。如果座椅的性能不好,就可能導致旅客身體受到傷害。因此座椅在強度上必須能耐受住巨大的沖擊力作用。理論上講,飛機不會突然加速,但會突然緊急減速,因此慣性使旅客前沖的可能很大。如果安排旅客都面朝后坐,向前的沖力轉移到椅背上,旅客就會安全一些。但是實際上,按照旅客的心理,幾乎沒有人愿意面向后坐。人總是愿意面朝前對正將要飛去的地方,而不喜歡看著飛過的地方向遠方退去。多數軍事運輸飛機為了安全,把座椅面向后安裝,、而客機的座位卻總是面朝前安裝的。怎么才能解決它的安全問題呢?加裝在座椅上的安全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與座椅緊緊連接,可以調節長度,用卡扣把乘客“捆綁”在座椅上。在飛機起飛、降落或遇到空中氣流顛簸時,旅客都必須系好安全帶。它的作用不僅司以防止乘客向前沖,還可以防止飛機急速下降時乘客受慣性作用被向上拋起。搭乘飛機的旅客一定不要忽視安全帶的作用,要聽從機上的廣播或乘務員的指令系好安全帶。幾年前,我國曾有一架飛機在北美上空突然因故下降了1000多米,機上208多名乘客凡是系好安全帶的人都安然無恙,而未系好安全帶的旅客有100多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乘飛機時,每個旅客都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空間大,旅客就越會感到舒適。大型客機為照顧不同要求的旅客,按座位所占空間的大小把座艙分為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3類。以波音747為例:它的頭等艙每一排有4個座位,前排與后排間隔96.5厘米。這么大的空間可以使乘客選擇放倒椅背讓身體處于半躺半臥的舒適狀態; 公務艙每一排為6個座位,排間距為86.3厘米;經濟艙每一排有10個座位,排間距為81.3厘米,乘客面前的空間只能勉強讓另一名乘客通過。頭等艙的票價比經濟艙會貴很多。在相同的空間內,經濟艙內的76座位比頭等艙要多兩倍以上。飛機越小,客艙座位劃分的等級也越少,中小型飛機一般只設經濟艙。
為什么不把座椅的間距再縮小一點以便多搭載一些乘客,賺更多的錢呢?這是有原因的,從安全上考慮一旦飛機出現緊急情況,乘客必須迅速撤離飛機。國際民航組織規定:大型客機在一分鐘之內必須把所有旅客全部撤離。如果座位間的距離太小,就不能達到上述要求。為此而規定:座位間距離不能小于73.7厘米(29英寸)。實際情況是除了某些做短途飛行、機上服務很少的小型飛機外,大中型客機都不采用這種最低標準的座間距離。從舒適角度考慮,窄間距的座位配置不僅使長途旅客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這種不舒服的姿勢會導致旅客發生疾病。
安全考慮也用于客艙通道的安排上。一條縱貫機身的通道必然會占用很大的空間,特別是對于機身較窄的飛機來說更是如此。但即使是這樣,這條通道也不能因經濟方面的考慮而被擠占。在通道的每側最多只能安置3個座位,這樣坐在最靠窗的乘客只要越過2個乘客的座位就可以走到通道上來。20世紀70年代初,航空公司開始使用載客250人以上的大型客機參加運營。這類飛機的機身寬度都增加了,每一排的座位都在6個以上,于是就安排2條通道。每條通道的靠窗一側仍安排3個座位,2條通道之間最多可以安放6個座位。但現有的大型客機中,2條通道之間安排座位最多的是波音777飛機,它安排了5個座位。客艙內只有一條通道的飛機叫窄體客機,兩條通道的飛機叫寬體客機。